首页 > 乌兰察布新闻 > 正文

化德县:以硬措施确保耕地“良田粮用”

化德县位于阴山北麓东端,县域面积2534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被自治区划入生态功能类地区考核。全县共有耕地114.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93.5万亩。近年来,化德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当成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坚持“三个强化”,采取“四项措施”,严格执行“三项制度”,推动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始终坚持“三个强化”,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强化政治引领。以开展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引导全县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认识耕地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抓好耕地保护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和衡量标尺,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市委相关工作要求上来,全力护航“颗粒归仓”,确保实现“谷粒满仓”。

强化责任担当。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进行分解,参照中办国办《关于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建立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与干部绩效评价挂钩的奖惩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要求,做到“党政同责、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进一步压实了耕地保护责任。

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分类施策、精准保护,持续巩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2023年实施耕地轮作试点项目15.7万亩,进一步提升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做到“保数量”与“提质量”并重,以硬措施确保了耕地“良田粮用”。

积极采取“四项措施”,提升耕地保护水平

健全机制,推动耕地保护“有章可循”。建立了共同责任机制,形成了自然资源、农科、发改、林草、审计、统计、财政、住建、水利等部门共同抓耕地保护的全县“一盘棋”工作格局;建立了双约用地机制,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耕地保护的关键任务,科学编制了《长顺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用地规划,盘活存量用地,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管控,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科学统筹协调各类用地需求,从源头上加强耕地保护。

科技创新,助力耕地质量“高效提升”。在中央编办和“组团式”帮扶科技特派团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华宸科技国际领先的花岗岩尾矿处理技术,以特有的“乌兰茶晶石”稀硒矿物(磁泥)为原料,建设年产30万吨多元素新型微生物肥料项目,推动“乌兰茶晶石”产品研发进军到了微生物有机肥领域。目前,第一条年产15万吨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每年可改良土壤180多万亩。

加强管制,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利用“优先序”,严控占用耕地的各类情形,确需占用的,要求按照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原则落实耕地补充,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和“先补后占”规则,做好“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保障全县耕地总量稳定。

宣传引导,增强耕地保护责任意识。以“6·25”全国土地日等活动为契机,紧扣保护耕地红线、依法依规用地等主题,通过媒体宣传、现场互动、深入田间地头等多种方式,宣传解读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激发和调动群众珍惜耕地资源。2023年累计开展宣传活动15场次,受众4000余人次。同时,在全县范围内选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曝光,敲响加强耕地保护的警钟,向全社会传达县委、县政府“零容忍”的态度和决心。

严格执行“三项制度”,打击违法占地行为

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研究制定了《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和监督考核工作方案》,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县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耕地保护监管网络,形成了全县抓耕地保护“一张网”的工作格局。

执行最严格的日常巡查制度。制定了《关于建立自然资源领域县、乡(镇)、村综合行政执法协调配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和《自然资源领域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办法》,并在微信公众号公布了举报电话。同时,按照“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原则,加大日常动态巡查力度,健全土地执法联动协作机制,从严执法、快速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切实形成了全面加强耕地保护高压威慑态势,实现了“新增为零”目标,2023年无新增违法占地,被列入全区新增违法占地名单红榜。

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田井长制”,坚决打击开挖蓄水池破坏农田、遏制超采地下水行为,对排查出的82处农田灌溉蓄水池进行了回填整治、恢复耕种。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树立耕地保护意识和科学、规范、安全取水用水意识,确保地下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协调发展,形成既护“田”又护“水”的发展新局面。(本报记者 孙国俊 通讯员 金 鑫 田礼军)

[责任编辑:辛永红]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